姑苏城外看春台

发布时间:2019/3/21 11:16:00


乌镇古戏台。


吴江同里古戏台。


苏州昆曲博物馆古戏台。

   稻谷归仓了,一种闲适就如冬日的暖阳,在镇上廊檐间、在乡村的田野上蔓延。这就是明清时代的江南,忙了一年,现在属于休闲时光,犒劳自己的时候。等过了年,亲朋好友互相拜访宴请结束,春台戏就开始上演了。
 
  春台班要到镇上来演出啦。
 
  最初的消息是由一群年轻力壮、信息灵通的小伙子带来的。只见他们身穿短短的夹袄,腰间系着时髦的腰带,看上去显得非常干练。他们五六个人合力摇着刚上了桐油的快船,在村前镇后的水巷里来回穿梭。那船头彩旗猎猎,船舱里锣鼓喧天,那喜气随着水面的涟漪一圈又一圈荡漾开去,很快传遍了村子的各个角落。元宵节刚过,春台戏就这样拉开了序幕。
 
  早在年前腊月里,镇里德高望重的族长就和茶馆的老板讲好了,要请那个红遍四乡八镇的戏班,打算从正月二十开始连演三天,就连定金也付掉了。回村以后,他开始向村民代表汇报工作,然后按各家田亩的多少摊派费用。
 
  从消息传来到戏班子真正到来,有一段时间。戏班子到来,只有经办的几个人知道,村里人并不知晓。某天傍晚,在村口高高的石桥上,在外面玩耍的男孩子看到有一个船队越驶越近了。第一艘船上装满了色彩斑斓的戏衣和形状各异的道具,高大的红漆木箱是那样夺人眼球,中间的几条船有高高大大的船舱,船外还晾着花花绿绿的戏衣,想必那就是演员和乐师的宿舍了,末尾一条船上设有行灶,是戏班子做饭用的,那袅袅炊烟一路飘散,渐渐消融在夕阳的余晖里。
 
  春台戏的戏台就搭在村子中央农家的田里。那些绿油油的菜苗成了牺牲品,而菜地主人的每个细胞都被巨大的荣誉所充满,忙前忙后,忘记了心疼那些青菜。搭台用的是可以拆卸的考究木料,戏台船就停在最近的驳岸,早先那些小伙子此刻又立马组成了搭台班子,卸货、拼接,菜地里一座高高大大的戏台就竖起来了。别看这个临时搭成的戏台,却也是飞檐翘角,画梁雕柱,气度非凡,背景映衬着江南水乡常见的粉墙黛瓦、石桥水巷,前景后景一个浓艳热烈,一个淡雅恬静,别有一番趣味。
 
  比真正的观众更早去“赶戏场”的自然是一些小商小贩。戏台两旁,蓝竹布搭成的凉棚下,有氽臭豆腐干的,有卖葱油饼的,有做梅花糕的,有吹糖人的,有扎小灯笼的,有玩杂耍的,有唱小热昏的……真是应有尽有。凉棚下是孩子们真正的乐园,不过,口袋里仅仅有两个铜板,他们常常为选择买吃的还是买玩的而苦恼,最终往往还是咽下酸酸的口水买玩的去了。
 
  春台戏演的是昆山腔,又名昆曲,是一种古老戏剧,中国后来许多戏剧,包括京剧、越剧、黄梅戏等,都曾从昆曲中吸收营养。昆曲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戏剧,从文人士大夫,到街头小商贩,都能看懂、听懂,尤其那笛声响起,一咏三叹的唱腔在耳畔萦回时,那种余音绕梁之感,会让观众如痴如醉。
 
  春台戏和平时的演出不一样,强调喜庆和热闹。有三本戏是乡亲们百看不厌的:《单刀会》写的是三国时,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的宴会,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;《十五贯》说的是苏州知府况钟通过缜密调查,终于平反两宗冤狱的故事;《占花魁》则最受村里单身汉们的欢迎,卖油郎秦钟靠朴实与真诚征服了被称为“西湖花魁”的杭州美女的心,这多少给单身汉们带来了一些希望。
 
  春台戏演出对人们来说就是一场狂欢节。人们尽情挥洒激情,尽情享受欢娱。等到元宵节后,早春时节,又要投入一年的忙碌中去了。而且,和城里戏园子的演出不同的是,这里的观众不管男女老少,不管平时看不看戏的,现在都是春台班的粉丝,再忙的事情也先放一边,看戏就是这几天最重要的工作。城里的戏园子基本上是老戏迷的场子,甚至有人还会唱一段。有时候,还会有民间的高手隐藏在观众席,假如演员唱错了工尺谱,会当场出洋相的。春台戏的演员虽然也专业,但是并没有这样的思想包袱,因此,演起来更加放松,有时候反而发挥得更好。
 
  那晚场的演出最受青年男女的追捧。一盏盏油灯的照耀下,看戏的女孩子略施粉黛的面色灿若桃花,善睐的明眸左顾右盼,那意中人的身影早就定格在内心的底片上了,只等待那厢心领神会。于是,看春台的,演春台的,戏里戏外,真不知道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了。
 
  本文图片由刘建春提供